推开科学殿堂的历史之门
联合党支部同志们认真聆听讲解,学习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史
在李佩先生陈列室,透过一张张照片以及李佩先生生前的物品,我们感受到了李佩先生为国奉献、热爱科学、无私拼搏的精神,了解了她倾尽一生助力学校发展、为国家培育人才的不平凡一生。
作为国内成立最早的研究生院,国科大对我国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卓著,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个理学博士、第一个工学博士、第一个女博士、第一个双学位博士。对于上过大学的人来说,几乎都有撰写论文的经历。当下,我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一论文大国,然而纵览历史与当今,真正具备文物收藏价值的论文却极为罕见。但在国科大校史馆中,却珍藏着几本当年本科生的论文。这些论文的收藏价值并非源于作者的“知名”程度,而是因为其指导老师皆是功勋卓著的“两弹一星”功勋。目前,在国科大校史馆中展出的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获得者指导的本科论文,涵盖了彭桓武、于敏、何祚庥、陈芳允等人指导的作品。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光阴流转,当年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已至暮年,曾经悉心指导他们的“两弹一星”元勋导师大多已与世长辞,但这些泛黄的本科论文,依旧静静地安放在陈列柜中,向人们诉说着国科大成立早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。据讲解员介绍,当年在国科大任教的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获得者,包括赵九章、郭永怀、钱学森,而钱三强、彭桓武、陈芳允、程开甲、杨嘉墀、陈能宽、于敏、周光召以及彭士禄等人,也曾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。毫无疑问,当时国科大的学生是无比幸福的。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,他们能够与这些学术大家朝夕相伴,更能得到他们的精心指导,校史馆中陈列的这几篇本科论文,便是这种亲密关系的有力印证。透过它们,我们仿佛还能看到那一双双将新中国“两弹一星”和核潜艇从图纸变为现实的双手,在稿纸上为普通本科学生修改论文的场景,这画面跨越历史,至今仍令人心潮澎湃。
科研梦想的柔与刚
参观完国科大校史馆,我们怀着崇敬之情来到了中国科学院与“两弹一星”纪念馆——一座其貌不扬、外观与尖端科技看似无关,却实实在在记录了我国尖端科技历史的陈旧小瓦房。一踏上通往纪念馆的小路,同志们就被其独特的氛围所吸引。展馆坐落于一片绿树成荫的广场之中,简洁而庄重的建筑风格,令人心生敬畏。这里不只是展示我国“两弹一星”历史与精神的文化窗口,更是传承红色基因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。当一位位我国科研先锋的形象映入眼帘,当“两弹一星”艰苦的研究环境与巨大研究成果形成鲜明对比,同志们的心情起伏不定,难以平静。大家深切缅怀“两弹一星”事业这段求真务实的科技史诗,感受到了科研梦想的柔与刚:科研梦想的柔是中国梦的温婉,科研梦想的刚是中国意志的坚毅。
联合党支部成员在中国科学院与“两弹一星”纪念馆门前合影留念